在中文的世界裡,我們輕易地就會聽到「理性與感性的矛盾」。在珍·奧斯汀的小說《理性與感性》裡,理性與感性也存在著鮮明的對比。看起來理性與感性的對立或衝突似乎是跨文化的共同經驗。到了《快思慢想》這本書,理性與感性的矛盾或衝突被理解(詮釋)成人類大腦中兩種決策模式(與機制)間的差異,使它從個人的經驗歸納和感慨變成大腦中截然不同的實體。
然而《理性與感性》這部小說的英文原名是 Sense and Sensibility,其中「sense」這個詞雖被翻譯成「理性」,其實它有很多種意涵(使用方式),包括理性、理智、明智、意義(含義)、領悟(整體感受)、感覺(知覺)、感受、氣氛、覺察等,恰恰跨越理性與感性的所有範疇,也反應著英國人難以清楚劃分(分類)前述心靈活動的事實。
理性與感性的關係真的是根本、固有而不可化解?甚至是大腦裡很具體、不可改變的硬體迴路?還是說,所謂的理性與感性只不過是硬生生地把人類複雜地交織一體的思緒、渴望與感受硬生生地劃分成兩個對立的陣營?